即時新聞:
旅遊美食
不出國也可以這樣玩!「萬物糧倉大地慶典-漂鳥197」縱谷大地藝術季開展    邀旅人駐足療癒身心
2023-10-01

【大成報記者蕭宇廷/臺中報導】不出國,可以怎樣玩? 「縱谷大地藝術季-漂鳥197」今年已邁入第5屆,除了邀請來自英國、泰國、澳洲、芬蘭及香港,共5位國外藝術家來臺創作之外,還有4位國內藝術家一同參與,希望藉著藝術創作的美,推廣農村旅遊及縱谷品牌、拉長遊客駐足停留縱谷的時間;不想出國可以安排3天2夜優雅之旅、甚至2天1夜的精實行程。臺東分署特別廣邀旅人,不妨趁著秋高氣爽,安排一趟縱谷之旅,絕對不虛此行!

行政院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臺東分署副署長林國財指出,為結合在地景色與人文風情、打造農村新風貌,該分署近幾年積極推動「萬物糧倉.大地慶典」計畫,期望藝術家透過駐地創作時間,能夠探索縱谷的面貌、作品放置區域的背景故事,用他們與這塊土地的交流去渲染作品,使在藝術季當中增添更多縱谷的色彩,並推廣縱谷獨有亮點,提供完整的縱谷生態、生活、生產、藝術、人文百態風貌;進而促使無論是當地居民或外地旅人,都能以更廣的角度去看見縱谷之美,逐步成為花東縱谷線上熱搜第一平台,強化、曝光萬物糧倉大地慶典藝術季。

而2023年8件作品,分別設置在池上鄉3件、關山鎮2件,以及鹿野鄉3件,每件作品背後都承載著藝術家、想表達對於自然景觀的生命力與獨特之美;因此延續著泰戈爾的漂鳥詩,期觸動到訪遊客的心靈。

其中,2019年參與過縱谷大地藝術季的芬蘭藝術家雅科‧佩爾努Jaakko Pernu,作品《捨入誤差》坐落在大坡池一處,是利用臺灣相思木的精準堆疊成;作品理念係表達概念性的想法,與人類對自然的影響、或自然對人類的影響密切相關。

同樣位在大坡池、臺灣藝術家全得富的作品《阿嬤的叮囑》,以鐵件、漂流木為主媒材。他以年幼時阿嬤口中的警惕,提醒人類「與自然共存平衡」的重要性;也是在「尊重」的條件下才能持續,反之,則會被自然反噬。

香港藝術家胡梓康、郭笑儀作品《尋回Retrieve》,媒材以竹子、麻繩、木板為主。作品述說被刻意隱埋的過去演化成恐懼;表達應勇敢向前探索,尋回空白、慢慢補回缺失,拼出完整的過去。

臺灣新銳藝術家何彥霖作品《心之地》,訴說著,也許人一生都在不斷尋找能夠真正了解自己的那個人;他期待,觀者可以從作品中,去「接近自己、看見自己。」

也是來自臺灣的藝術家蔡爾平,作品「寄居蟹有房有車」,主媒材是不鏽鋼+油漆。意喻人們與寄居蟹ㄧ樣,都是地球的過客,提醒大家對自然的醒思;「Take only memories、Leave only footprints」 只帶走回憶、只留下足跡,記得還給地球一個清清朗朗的天地。

澳洲藝術家馬特·希爾Matt Hill,作品「生命光環」,以鐵為媒材,期望透過光芒四射的圓圈,激發對生命活力的深深體會;交錯的陰影,則讓他想起臺灣人民內在不可估量的力量。也經由作品,向臺灣的非凡精神和堅韌致敬。

英國藝術家喬治‧霍華斯George Howarth作品《山、陽光與蛇》,由於駐地處創作時,看見山脈不同時間呈現的顏色,及當地石頭、土的不同,加上臺灣獨有的野生動物,而構想出整個作品的樣貌。

泰國藝術家魯奇特與臺灣藝術家鄭雋,共同創作的作品《鹿》,設置在鹿野高台。在魯奇特對臺灣的想像裡,鹿是具有美好意義的動物,因此以他所熟悉的幾何圖騰設計鹿的造型,風格相當鮮明。

「縱谷大地藝術季漂鳥197」8件作品,已於2023年7月1日縱谷壯觀開展,林國財邀請大家走進臺東,在觀賞縱谷大地藝術家作品的同時,也認識辛苦耕耘的農村社區,是絕對不容錯過的療癒首選。更多活動資訊,請搜尋「萬物糧倉.大地慶典」官方網站或粉絲團。